电影祝福,祥林嫂与贺老六的第二次婚姻,增添的合理吗
电影<祝福>中,结局中加有祥林嫂怒砍庙门槛"情节,大家认为添加这个情节,妥不妥当?说说你的看法。800字!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可以以“妥当”的观点进行描写,先从具体剧情着手,描写祥林嫂怒砍庙门槛的全因后果,之后在进行总结为何觉得妥当的原因,正文: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被搬上了银幕,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祥林嫂捐了门槛,仍然被禁止参与祝福,于是拿起菜刀,跑到土地庙怒砍门槛。这一情节是小说里没有的。
为什么改编加入了这一情节呢?答案我想可能是突出祥林嫂的反抗精神,增加反封建的力度。改编者的主观愿望是好的,但改编不能脱离原作率性而为,好的改编要和原作中人物性格相符,要有助于深化小说主题,而不是削弱小说主题的表达。
先看祥林嫂这个人物,她善良本分、吃苦耐劳,有着中国妇女传统的优良品质。可是不要忘了,她仍然是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同样深受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的影响。
她所生活的环境——鲁镇及鲁四老爷家决定了她不可能受到新思想的启迪和引导,她也不可能有勘破封建迷信和封建礼教本质的能力,因为她不过是一个社会下层的普通劳动妇女。虽然如此,我们必须承认祥林嫂有一种反抗精神,她从婆家逃出来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她刚到鲁镇时,“二十六七岁”的她“脸色青黄”,表明她营养不良;从“直到十多天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可以知道她们婆媳关系不好。
这里想引钱钟书先生在《读〈伊索寓言〉》里的一段话来说明女人之间的关系:“譬如一个近三十的女人,对于十八九岁女孩子的相貌,还肯说好,对于二十三四岁的少女们,就批判得不留情面了。”
这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是否有对儿媳的妒忌不得而知,但最有可能的解释是――对于儿子的死,她会把责任推给这个年轻的女人,理由是她是个白虎星,命里克夫。有此一条便足以把祥林嫂打入十八层地狱,且为作为婆婆的这个女人虐待自己的儿媳找出了十分充分的理由。
从“春天里没了丈夫”到“冬初”卫老婆子领她到鲁四老爷家做工这近一年的时间里,祥林嫂的日子肯定是牛马不如,因为从和在鲁四老爷家里的劳作――“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个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相比,这时候的祥林嫂不但没有觉得苦,“反满足;
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胖了”可以推知。所以她的营养不良应是婆家虐待的结果,这是她要逃出来的原因:不堪其辱。
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时期妇女的地位是最为低下的,处于依附地位,祥林嫂要自食其力,她的想法和行为都表现出一种抗争精神。但同时还要注意,这种反抗是自发的,是逼出来的,并不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再有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时她的哭、骂和撞破头更是激烈的抗争,但也不难发现她这样做的深层原因中有“好女不事二夫”的贞洁思想在左右着她。
总的来看,祥林嫂有反抗精神,但是是停留在自发状态下的反抗,因此不能脱离人物性格的真实而过分夸大她的反抗精神。
试分析鲁迅《祝福》中祥林嫂两次不幸的婚姻,说说作者借此反引发了什么社会问题?
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的一生都与不幸为伴,她有着中国所有劳动妇女的勤劳、质朴和善良,“她整天的做,似乎闲着就无聊,又有力,简直抵得过个男子”,她对生活的要求又极低,“食物不论”,“然而她反满足,脸上也白胖了,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而且她也很坚强,敢于与不幸的命运作抗争。在她的第一次婚姻中,因为丈夫的死去,她成了寡妇。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来到鲁镇,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靠劳动来换取最起码的生活。可是这样的生活也没坚持多久,她就被严厉的婆婆卖给了山里的贺老六,即使撞香案额头撞了个大窟窿,还是被硬按着拜了堂,所幸的是丈夫勤劳憨厚又能干,不久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看到了生活对她露出的笑颜。可是祝福中祥林嫂俩次不幸婚姻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而且她也很坚强,敢于与不幸的命运作抗争。在她的第一次婚姻中,因为丈夫的死去,她成了寡妇。她没有被不幸压倒,来到鲁镇,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靠劳动来换取最起码的生活。可是这样的生活也没坚持多久,她就被严厉的婆婆卖给了山里的贺老六,即使撞香案额头撞了个大窟窿,还是被硬按着拜了堂,所幸的是丈夫勤劳憨厚又能干,不久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看到了生活对她露出的笑颜。可是,好景不长,丈夫得病死去,阿毛又被狼叼走,坚强有韧性的祥林嫂几乎被打垮了,“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死尸似的脸上又整日没有笑影”,只是机械地说“我真傻,真的、、、、、、”。然而,即便到了这时候她也没有完全失去鲁迅的祝福里祥林嫂为什么不肯再嫁?
主要有两个原因:
1、贞节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却深受封建节烈观的影响。祥林嫂对再嫁为什么这么激烈地反抗?不是留恋自由的生活,也不是因为抗议夫家卖掉她,更不是贺老六的问题。对于被封建思想禁锢的妇女来说,再嫁是最耻辱的事,“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祥林嫂为了自己所谓的“贞节”进行了最强烈的反抗。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萎靡,心怀恐惧。
2、迷信思想
迷信思想是封建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灵魂。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可怕的社会了。
扩展资料
《祝福》该小说通过描述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了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以及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也阐述了像文中的“我”一样的启蒙知识分子,对当时人们自私自利以及世态炎凉的这一社会现状的无动于衷和不知所措。
《祝福》中导致祥林嫂的死因有三:
1、旧时代的封建思想是造成祥林嫂死亡的重大原因。正是因为受到了封建思想的影响,大家才会认为祥林嫂有“克夫”之相,才会把被拐卖的罪过强行推给祥林嫂,才会认为祥林嫂的改嫁是个罪过。
2、柳妈让祥林嫂去捐门槛之后,大家对祥林嫂的态度却没有变,这使得祥林嫂的心再一次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从而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3、鲁四老爷只是受封建文化影响颇深,以为祥林嫂是个不幸之人。但是,鲁四老爷的凶残以及冷酷无情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原因。
祥林嫂第二次嫁人前的形象特征
祥林嫂第二次嫁人“前”的形象特征是模样周正,健壮耐劳的。与第二次嫁人“后”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祥林嫂第二次嫁人“前”:
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祥林嫂第二次嫁人“后”:
当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堂前时,她“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着泪痕”,身体和精神是大不如前了。她泣不成声地向她的主人诉说着她的阿毛的悲惨的故事。
祥林嫂第二次到鲁家做工,表现大不如前,手脚不灵,记性不好,“死尸似的脸上整日没有笑容”。鲁四老爷深深地嫌弃她是两次失去丈夫的寡妇。准备“福礼”,不让她沾手。
祥林嫂是鲁迅短篇小说《祝福》中的角色,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童养媳祥林嫂在丈夫死后,婆婆逼其再嫁,她逃至鲁家帮工,后被发现,抢至山中与贺老六成亲。数年后贺疲病而亡,孩子又被狼叼走。祥林嫂只得重回鲁家。因两次守寡,为主人所厌,她将积蓄两年的工钱捐了门槛以期“赎罪”,却仍被鲁家逐出,在一个除夕之夜,倒毙在风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