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每个人就是空无本身,因为意识到起源于的起源很奇怪

2024-05-01 17:30:10 来源 : 网络 作者 : 听雨楼

只有人类才有意识吗?意识是怎么产生的?

意识是最奇妙的东西,最昂贵的存在,意识是靠自然进化产生的,还是外来注入的。一步步由低级计算机到高级计算机,再到意识机,和生物的进化一样,先由低级到高级,再进化为拥有意识的高级人类。

哲学上“意识”的定义

一、意识的起源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
1、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性感应性。
2、由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3、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2、在劳动实践构成中产生了语言,这是意识形成的关键一步。
3、劳动丰富了意识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
二、意识的本质
(一)意识是人脑机能
1、人脑是十分复杂独特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基于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调工作的神经活动
(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与物质相对应的哲学范畴,指与物质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精神现象。意识对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家们依照他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对意识也有不同的理解。唯心主义哲学家强调意识对物质的本原性,因而把意识理解为超物质的独立存在的实体,是创造或产生物质世界的本原,意识的内容就是意识本身。唯物主义哲学家强调物质对意识的本原性,认为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意识的本质,认为意识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人对客观存在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从内容来说,意识是被意识到的存在(包括外部对象的存在和意识承担者自身的存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产生摆脱不了语言这一物质的外壳。但意识又对存在具有反作用,意识表现为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它们都由人们的社会存在所决定,都具有社会性。
哲学史上的意识观人类在其早期阶段就已经注意到意识现象的存在。但是,当时的人们并不了解意识的本质,把意识看作是一种独特的、寓于人的肉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肉体的灵魂的活动。唯心主义哲学家通过哲学的论证,更加巩固了这种观念。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意识起源于灵魂,理智、意志、情感等意识现象是灵魂的属性。在他看来,灵魂是最初的东西,是先于形体而存在并能支配形体的能动的本原。灵魂在取得人的形式之前,住在理念世界里,并具有理念的知识。灵魂在取得人的形式之后的认识,是对过去已有的理念知识的回忆(见回忆说)。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认为,人是上帝的最高创造物,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灵魂是不同于肉体的单纯的精神实体,意识是灵魂的机能,灵魂不依赖于肉体,但它是指导和形成肉体的基质,是生命的基质;有意识的灵魂是不死的,它能够脱离肉体而执行其职能。
古希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也把意识包括在灵魂的概念里,但他们试图唯物主义地解释灵魂,认为灵魂也是物质的。比如阿那克西米尼认为“灵魂是空气”;赫拉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火的一种形态;德谟克利特认为灵魂是由精致的、能动的原子形成的。德谟克利特还提出了影像说,认为“若不是有影像来接触,就没有人能有感觉或思想”,肯定了意识是外部世界的反映。中国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了 “形具而神生” 的命题,认为意识、精神是由人的形体器官产生的。南北朝时期的范缜关于“形质神用”、“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观点,同样肯定了意识、精神对于形体的依赖性。
在近代哲学史上,R.笛卡尔提出了精神和物质彼此对立的二元论观点。他认为心灵和物质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实体。心灵实体是各种精神属性的承担者,它的本质是思想,不具有任何广袤;物质实体是各种物质属性的承担者,它的本质是广袤,不能思想。两种实体彼此完全独立,互不决定。B.斯宾诺莎反对笛卡尔关于两个实体的学说,认为意识同广延是物质自然界这一唯一实体的两种属性。T.霍布斯也否认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认为思维着的实体是物质,心理作用、意识状态是物质实体运动产生的现象。J.洛克把观念即意识理解为心灵在本身中的知觉者、人们思维时理智的任何对象即心灵在思维时能够当作对象的任何东西。他认为心灵是一块白板(见白板说),心灵的观念来自经验:外部经验(感觉)和内部经验(反省)。G.巴克莱抛弃了洛克经验论的唯物主义内容,认为心灵、精神或自我是唯一的实体,意识、知觉、感觉不是客观实在的反映,而是客观实在本身,“存在就是被感知”,心灵、精神或自我的意识、知觉、感觉,是世界的创造者。D.休谟认为存在的只有知觉、感觉,在知觉、感觉之外的任何东西,包括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是否存在,是不可能知道的。G.W.莱布尼茨把意识看作是能动的精神性的实体──单子的属性。单子有知觉,但知觉的清晰程度不同。低级的单子只有模糊的知觉,较高级的单子如动物的灵魂具有较清楚的知觉和记忆,这就是意识。人的理性灵魂是更高级的单子,它的意识更清楚,不仅能认识必然的真理,而且有关于内在状态的反省的知识,即自我意识。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把意识解释为大脑的机能和属性。J.O.de拉美特里明确提出脑是思维的器官,而脑之所以具有思维能力,是同脑的组织结构相关的。D.狄德罗认为脑神经和感觉器官构成一个完整的反映机构,脑是这个机构的中枢,思维是脑的能力,他还探讨了物质怎样产生出能思维的人脑的问题。法国唯物主义者肯定意识是对外部现实的反映。但是,他们还不理解意识的社会本质和能动性。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把意识看作是绝对独立的心灵;即“自我”的活动。I.康德认为,“自我”是与个体的经验的东西相对立的“先验自我”,是统觉的先验统一的体现者。J.G.费希特认为,“自我”是绝对的创造的精神始原,它作为意识的活动,既信定自己本身,也信定自己的“非我”。G.W.F.黑格尔把“自我”解释成为绝对精神,即客观的自我意识,它是一种能动的创造力量。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关于自我活动的学说,提出了和发挥了意识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观点。但是,他们并不理解意识的创造性和能动性的真正根源。黑格尔还接触到了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历史的发展的关系,但是,他所谓社会历史也是绝对精神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总结了哲学史上的各种意识观,总结了自然科学的发展成果,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意识的起源、本质、社会性和能动性问题。
意识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出发,认为人的意识不管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而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意识是物质自身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切物质在相互作用中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即反映的特性。这种反映特性是意识得以发生的自然基础。反映特性同物质的组织结构相联系。由于物质的组织结构水平不同,物质的反映特性也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无生命的物质对作用于它的事物的反映,是以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形式表现出来的。随着有生命物质的出现,产生了生物的反映形式。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其反映形式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植物和原生动物的反映形式表现为刺激感应性,随着动物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形成,产生了感觉这种较高级的反映形式;高等动物不仅已经分化出各种不同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而且形成了大脑这一神经系统的指挥中心,与此相适应,反映形式就由感觉进一步发展为动物心理。动物心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反映形式,并且具有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动物心理是在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愈复杂,它的心理也愈发展;动物的心理愈发展,对动物行为所起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也愈大,因而动物的活动能力愈大,就愈能适应复杂的环境。但动物心理不管如何发展,总是受着生物学规律的支配,并服从于适应环境的需要。
生物反映形式从刺激感应到感觉,再到动物心理的发展,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史前时代和自然史前提,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条件。恩格斯指出,由于C.R.达尔文建立了生物进化论,“不仅有了可能来说明有机自然产物中的现在者,而且也提供了基础,来追溯人类精神的史前时代,追溯人类精神从简单的、无构造的、但有刺激感应的最低级有机体的原生质起到能够思维的人脑为止的各个发展阶段。如果没有这个史前时代,那么能够思维的人脑的存在就仍然是一个奇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第526~527页)。人类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从动物心理发展而来的。但意识并不是单纯生物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同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它从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
人是由猿转化而来的。猿转化为人的决定力量是劳动(见劳动创造人)。在生物自然进化的基础上,作为人类祖先的古猿直立行走、前肢解放、高级神经活动和心理活动的高度发展,为劳动准备了先决条件。而古猿利用某种天然的中介手段来采取现成食物的活动已孕育着劳动的萌芽。在这种萌芽状态劳动的推动下,前肢愈来愈转化为自由的并不断获得新技巧的手。手的变化引起了整个躯体其他部分和其他器官的变化,心理活动也愈趋复杂,从而导致了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古猿采取现成食物的活动过渡到真正的人类劳动。与此同时,在动物心理活动的本能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猿脑逐渐地变成了人脑,猿的感觉器官逐渐地变成了人的感觉器官。于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意识,也在逐渐地形成着、发展着。
人的劳动从一开始就具有社会性。社会性的劳动既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又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劳动中形成和发展的这些关系,不仅通过物质的活动表现出来,而且通过意识的活动表现出来。最初的人类社会集体为了使劳动和生活协调一致,社会成员之间不仅要交换物质活动,而且要交换意识活动,要互相通讯,传递信息。手势、呼叫成为最初的人类交换意识活动的手段。在人类发音器官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逐渐发展的基础上,呼叫发展成语言符号系统。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化,人类活动也愈带有间接的性质。人的脑和感觉器官更加发展和完善,人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特别是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使人们有可能用观念的形式反映外部对象,并有可能观念地改造对象和创造对象,而意识也就成为人类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观念方面。这是动物心理转化为人类意识的一个标志。在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劳动基础上,人们在意识交换活动中所使用的手势系统和愈来愈复杂化的语言符号系统,逐渐地固定成为人脑意识活动的内部结构。借助于语言符号系统,意识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以相对独立的并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的形态形成、发展着。
意识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本质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不是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它是人脑这种具有高度组织和复杂结构的物质体系的机能或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揭示了意识的物质生理机制,阐明了意识同脑的神经生理活动的物质过程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脑的生理过程同心理过程是一个统一的过程,意识就是这一过程的内部状态。
现代科学进一步从脑神经细胞的水平,对意识活动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是脑神经组织的基本单位。脑是由约□~□个数量级的单个神经细胞所组成的复杂网络系统。神经细胞中含有丰富的和不同型式的核糖核酸分子 (RNA)。研究家们倾向于认为,核糖核酸分子很可能是储存信息即记忆的物质基础。精神元有一个对刺激特别敏感的区域,叫做树突区。树突区包括围绕胞体本身的膜和比较短而粗的突起的表面即树突。神经元的第一个主要部分是一个长而细的突起即轴突。轴突末端分成一些细枝,每一个细枝末端稍有膨大,叫做突触囊,内部贮存有化学物质。轴突末端和第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区靠近,形成一个突触。突区感受刺激,当它受到足够的刺激,就会引起轴突产生一种神经冲动,冲动传到轴突末端就引起突触囊中化学物质的释放,并通过突触刺激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区,又在这个神经元的轴突中引起神经冲动。神经元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物质体系。神经元之间又以高度的有序性和特异性互相联结着,形成具有极其复杂结构的神经网络组织,产生反映外部世界的复杂的意识活动功能。
脑是通过传递和处理信息来进行意识活动的。随着对脑的每一区域依次加以考察,研究家们越来越认定,脑的功能是有秩序的,并且可用生物的电化学活动来阐明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情况。一般说来,神经元经由树突输入信息,又经由轴突输出信息给下一个神经元,以此类推,神经元的活动由电化学刺激来触发。神经元传递的信息表现为电脉冲信号,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依靠一定的传递物质,即突触囊中所释放的化学物质。一个神经元接受从另外众多的神经元传来的信息,又把信息输送到其他众多的神经元,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递是按“有”或“无”的规律进行的,传递物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的区分,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信息由各种神经元通过神经纤维传递到大脑皮层专司不同职能的各个区域,形成复杂的意识活动过程。
意识作为人脑的机能,同可以用实验方法加以确定的人脑的生理过程以及电的和化学的过程分不开。但是,这并没包括意识的全部本质,而仅仅大体揭示了人脑产生意识的生理机制和电化学机制。
②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是意识的内容并不是人脑本身固有的,是人脑对外部客观存在的反映。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个意义来看,涉及的是意识同它的物质器官的关系,即意识这种人脑的属性同这种属性的物质承担者即人脑的关系。从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这个意义来看,涉及的是人脑中的观念映象同外部客观对象的关系,即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的关系、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然而,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人脑由于具有意识这种机能和属性,能够反映外部客观对象,造成关于外部客观对象的观念的映象。同时,只有在人脑反映外部客观对象、造成关于外部客观对象的观念映象的过程中,才实现、表现、确证人脑具有意识这种机能和属性。只有这两方面的紧密结合,才能全面地表现出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外部客观存在对象的主观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但这种反映不是客观对象直接进入人脑,只是客观对象在人脑中的观念映象,因而其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人的头脑中主观观念的形式和客观实在的内容的对立统一。人的意识作为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不是一种单一的反映形式,而是各种反映形式的总和,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的反映形式和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的反映形式。感性的反映形式是关于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直接依赖于客观事物,因而具有直接性。理性的反映形式是关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在对大量感性材料进行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所有这些反映形式都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它们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但内容是客观的,即使是虚幻的、错误的观念,也不纯粹是主观的。它们虽然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但归根结柢仍有自己的客观“原型”,是对客观存在的一种歪曲的反映。没有外部客观存在的现实,没有人自身同这种现实相互作用的经验关系,人就不可能在自己的头脑中反映和意识到这种现实,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意识的本身。
意识的社会性人的意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人脑是意识的器官,具有观念地反映外部客观现实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在整个人类实践活动,首先是劳动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遗传”下来的。同时,人只有在社会中生活,通过社会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其他影响,掌握了历史地形成的意识发展的形式、规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脑才能现实地成为社会的人的意识器官,它产生意识的能力才能得到实现。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社会,如何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人的意识的内容,受人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制约,并以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人的意识同语言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意识活动过程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巩固意识活动成果的手段,也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把语言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是作为社会的产品给予每个社会成员的。离开社会,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的人的存在,也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的人的意识。意识是人的社会活动、社会生活中固有的精神方面。
意识表现为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个体意识是指个人对外部现实的反映过程和意识活动,是个人对外部现实的观念的关系。社会意识是指整个一定社会或一定社会集团的精神生活过程和观念的关系,它具有复杂的结构和不同的水平,包括不同的形式。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和科学理论,以及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集团、不同民族的心理和精神生活习俗、传统等,都是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一样,也是社会的。因为任何现实的、具体的个人都是社会存在物,他的活动不管采取什么形式,都是社会的活动。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都由人们的社会存在所决定,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不是脱离个体意识或与个体意识绝对对立的抽象的东西。社会意识通过个体意识而发展,个体意识客观化的成果通过社会交往的中介而转变成为社会意识的内容。但是,个体意识又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个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前提和思想环境,只有根据社会意识所给予的形式、规范、资料,才有个体的意识活动。
意识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强调意识由物质所派生、为物质所决定的同时,又肯定意识的能动性,肯定意识对物质世界有巨大的反作用。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第 228页)。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死板的、消极的直观,而是能动的、积极的。人通过自己有目的的活动,同客观世界发生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人的意识不仅以感性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且还通过理性思维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造成理论的体系或观念的系统。同时,人的意识还有超前反映的能力,这就是根据已经掌握的客观规律,在一定的事实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推理和想象活动,创立关于事物发展未来趋势或预示未来事实的新思想、新观念。
意识是人的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的观念方面,人在进行实践活动的时候,首先在自己的意识中,根据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根据自己的需要,为实践活动创造观念的对象。这种对象是客观世界本身并不存在也不能产生的东西。这就是实践活动结束时所要得到的结果,也就是实践活动所要实现的目的。这种目的在一开始虽然还是观念的东西,但它能指导物质性的实践活动改变客观对象,对客观对象进行有序的分解和组合,从而创造体现目的的新对象。这样,就使意识中创造的观念的对象变成现实的对象,使意识中形成的观念的目的变成实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意识创造世界,不是由意识本身直接创造世界,而是人们从物质世界及其规律的客观存在出发,依照自己的需要在意识中形成观念的目的,创造观念的对象,并通过物质的活动改变客观事物的形态,从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使观念的对象变成现实的对象,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超越物质的界限。
人的意识的能动性同人所具有的自我意识密切相关。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存在、活动、思想、感情、愿望和需要的意识,人由于具有自我意识,才把自己同客观世界自觉地区分开来,把活动着的自己同自己活动的对象当作主体与客体对立起来。自我意识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意识的必要的自觉因素。自我意识愈发展,人为了自己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地有意识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动的创造性活动,也愈有保证。
三、意识的结构
人类意识作为关于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其本身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关于这一复杂系统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剖析。
首先,根据意识的主体的不同,可以把人类意识区分为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个体意识是个人或社会个体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对客观存在的反映。个体意识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及其结果,即关于客观事物的知识;“情”即情感,是指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它表现为热爱、仇恨、向往、遗憾以及对自身喜、怒、哀、乐的体验;“意”指意志,是指人类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坚韧不屈等的精神状态。社会意识是社会主体对客观存在的总体反映。它主要表现为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科学等形式。
其次,根据意识对象的不同,可以把人类意识区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对象意识是对世界的物的尺度的反映。对象意识主要包括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身内在尺度的反映,是人类作为主体对于自身区别于他物的地位、性质、以及与他物的关系的意识。
再次,根据意识的高低层次(自觉程度)的不同,又可以把意识区分为潜意识与显意识。
潜意识(下意识、无意识)是一种没有被主体明确意识到的意识,是一种不知不觉的内心的意识活动,它经常而大量地表现为本能的欲望和冲动,通过记忆而贮存在脑中的先前意识,非自觉的情感体验和情绪态度,不由自主的心理活动。在睡眼或梦境中自觉意识失控状态下的心理活动以及因身心失常导致的病态的心理现象。潜意识具有非自觉性、非控制性、非语言性、随意性和零散性等特点,因而潜意识主要归属于非理性意识。显意识则是人们自觉地意识到并受到有目的控制的意识,它表现为人们定向的心理、自觉的反映、能动的认识、主动的思虑、有目的思维以及反思性的观念活动。显意识本身又包含着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可区分为经验意识、理性意识和非理性意识。
此外,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把意识区分为理性意识与非理性意识、形象意识与抽象意识、传统意识、现实意识及未来意识等等。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 对意识 的决定作用与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不仅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基础和本质上,而且也表现在意识的作用上。意识作用的产生、意识作用的大小、意识作用的发挥和实现,都一刻也离不开物质运动及其客观规律的制约作用。同时,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坚持辩证法,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对物质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只有把物质的决定性和意识的能动性统一起来,才能科学地解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真正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实现途径。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人反映世界的认识活动,是意识活动,这种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意识指导下的人的实践活动因意识的参与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罗素说,除了文明人以外“没有一种动物,也没有一种野蛮人会为了冬天吃粮食而在春天工作。”(罗素:《西方哲学史》上,第38页)
其次,意识活动有能动创造性。意识不仅能描摹、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因其主观性能够超越现在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并创造一个现在世界中没有的理想世界或幻想世界。意识能超越经验,超越时间,从而能创造新事物。意识如果不会复制现实、不会创造,那么就不会有日新月异的现实世界。
再次,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用。意识先是在观念范围内把知识和价值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现实世界上所没有的、理想的、人所需要的事物,这种理想的事物以理论、观念的形态存在着。这理论、观念可以变成实践的目的,通过指导实践,然后转化成现实的东西,精神变物质。这个精神变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过程。因此说意识对客观世界有改造作用。意识通过实践对世界的改造使“自在自然”变成“人化自然”。人越来越生活在意识所创造的“人化自然”世界之中。意识,尤其是意识中的科学在近现代世界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最后,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活动有控制作用。灵魂和肉体、意识和身体的关联极为密切。身体好坏会影响情绪、思维、态度;反过来人的情绪、思维、态度也反过来影响和控制人的身体及其生理活动。许多疾病是心因性疾病。负面的情绪,心态会对人体的生理过程产生消极影响,而乐观的情绪,健康的理性,崇高的精神境界则对人体生理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然,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也不容被随意夸大,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必须把握一定的前提、途径和条件。
首先,深入认识和遵从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这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
其次,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都必须借助于实践来实现。因此,人们的社会实践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否则,意识这种主观精神就什么也不能实现。
再次,一定的物质手段和物质工具,是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不可缺乏的外部条件。

人类起源之说

现代人类起源说

关于生命。 谁能解释“自我意识”。

嗯~
我觉得,自我意识是一种很美妙的存在,但自我意识的出现,不代表我跟这个世界分离了,也不代表我跟其他人分离了。
我不觉得‘自我’就是孤独的,‘自我’也是一种完成,一种圆满,这种完成是相对于自己本身而言的。
这样说吧,我和我朋友去咖啡店喝咖啡,她点拿铁,我也想点拿铁但是我不想让对方觉得我在学她,所以我故意点卡布奇诺,这只是刻意的把自己与他人区分,这个选择里面是没有自我的,最多只能算是心情。但是,一个有自我意识,会做出适合于自己选择的人,选择的理由会宽泛很多,也理智很多,心境会趋于平和。
或许,在数千年的儒学文化熏陶下,我们对自我与群体的概念有些模糊了,但是我不认为儒学的文化就是一种群体文化,他是想要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所以有些时候或许给了我们很多公共空间,相对的私人空间就少了很多,但与此同时,人们能够得到的关怀就多了些,当然,有些时候说长道短,也成了理所当然,或许就是这样长舌妇才会被这个文化所排挤,毕竟其本意并不是伤人。不过,也可以在这个里面看到所谓连坐的影子,明明是‘一个人’犯的错,却要跟他有关的所有人都受罚,还有可以看到鲁迅笔下的群众性愚昧,但以现在的事实而言,好像也没有他写的那么糟。
自我意识或许有跟他人不同的地方,但也会有相连的时候,个人还是觉得不能过分的独立‘自我意识’。毕竟,由一个人自我意识的产生,到自我意识的完成或消失,都跟自己所处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
而且,有自我意识,不代表就是唯心吧,唯物唯心最简单的划分方法是,意识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意识。也就是说,创造世界的是某个精神体,还是物质构成了世界。
关于,自我意识可以决定拥有它的人是活在怎样的环境中,这种说法,我觉得,这里与其说是意识决定物质,还不如说是意识如何去认识物质。
——————————
至于,传承的部分,是的,每个人能去完成的只有自己,我们不可能代替他人完成他们,所以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自我意识’在躯体死后会消失也是很正常的,当然有些部分会传承给了下一代,这应该不能算是继承的人割裂了传承人的‘自我意识’而是如细胞分裂一般,分裂出的另外一个全新的细胞。

恩格斯的自然观是什么求解答

摘 要] 恩格斯的自然观实即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由恩格斯系统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它不应被归结为自然辩证法理论,甚至也不以自然辩证法理论为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而是在批判地扬弃旧的自然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其突出特点是以实践观点为基石、以自然辩证法理论为方法论依托。恩格斯的自然观集中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分化过程、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等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恩格斯具体地考察了人类的起源亦即人与自然的分化过程,指出劳动就是人类借以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根本力量。其次,恩格斯深刻地分析和说明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认为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在于人对自然界的有目的的改造活动即劳动。再次,恩格斯还精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他指出,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和统治必须建立在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而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既要克服那种对于自己支配和统治自然的行为后果的短视,也要从根本上变革那种妨碍人们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社会机制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恩格斯的自然观、特别是其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的阐述,对于分析和解决当代的全球性问题、促进当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恩格斯;自然观;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马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曾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作了最为系统、最为集中的阐发。一百多年来,虽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与周围自然界的关系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化,但恩格斯的自然观亦即恩格斯所系统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愈益显示出巨大的理论魅力。恩格斯在自然观上所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断,对于我们今天考察当代人与自然关系上的各种全球问题、探寻当代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恩格斯曾经写道:“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把自觉的辩证法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出来并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1]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如何将自觉的辩证法运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呢?或者说,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并由恩格斯系统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究竟是何种性质的自然观?长期以来,一些人对这一问题存在着重大的误解,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把恩格斯的自然观或恩格斯所系统阐发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中所阐述的自然辩证法理论,或者至少是把自然辩证法理论视为恩格斯自然观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有的人甚至还由此出发对恩格斯的自然观大加责难,指责恩格斯的自然观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要正确地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观,首先必须对哲学自然观的性质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质特征作些必要的分析。
什么是哲学的自然观?在这一问题上,学术界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观点,那就是认为哲学的自然观是关于自然界本身的哲学理论,是人们从哲学的角度去把握自然界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的诸多观点的总和,亦即哲学的“自然图景”。这一观点也恰好构成了上述那种把恩格斯的自然观归结为自然辩证法理论的看法的基本前提。然而,这一前提却是很成问题的。众所周知,自然观历来就是哲学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领域,而哲学作为世界观不过是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的反思。与此相应,自然观决不是什么关于自然界本身的哲学理论,而是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考。诚然,为了深入地探析和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哲学的自然观也必须对于包括人在内的整个自然界本身作出某种统一的理解和把握。从这个角度看,自然图景也确是哲学自然观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但是,自然图景并不就是哲学自然观,甚至也不构成哲学自然观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而是从属和服务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的。或者说,哲学自然观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说明自然界本身,而在于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理解和阐释,以便为人们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提供某种范导。日本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岩崎允胤等人在其《科学认识论》一书中曾说:“什么是自然观呢?现在我们把世界图景和自然图景大体看作是同义的,所以首先最好是把自然观同世界观联系起来理解。当然,世界观比自然观更广阔。而自然观不过是涉及‘人--自然界[客观实在]关系的世界观的一个方面、一个构成部分,从‘人--自然界[客观实在]’的观点出发,可以仅仅与如何来理解自然界(同社会区别的自然界,人化的并是人类基础的自然界)这一点发生关系。这样,我们大体可以把自然观同自然图景区分开来。”[2] 他们认为,自然观与自然图景也是相互过渡、相互渗透的,不能在两者之间划定明确的界限,所以最好还是把作为世界观的一个方面的自然观看作是狭义的自然观,而把同时也包含着自然图景的自然观看作是广义的自然观。应该说,岩崎允胤等人关于“狭义的自然观”与“广义的自然观”的区分是很有道理的。这一区分表明,在广义的自然观中,自然图景是服务于狭义的自然观即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切哲学自然观关注的共同主题。不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哲学自然观虽然也包含着一些合理的因素,但从总体上看都没有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黑格尔的自然观可谓是旧的哲学自然观发展的最高成就,他不仅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统一来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克服了过去那种静态的自然观的缺陷,而且还汲取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思想,把劳动视为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立足于劳动活动来说明人的生成、自然界的变化以及人与自然界的统一。可见,黑格尔的自然观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然而,黑格尔的自然观是建立在把人与自然界精神化、神秘化的唯心主义基础之上的。在他那里,作为主体的人变成了自我意识,作为客体的自然界变成了自我意识的对象即意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变成了自我意识与意识的关系。黑格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唯心主义歪曲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费尔巴哈的批判,后者力图以其自然主义的一元论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唯物主义的说明。但是,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自然观的唯心主义实质的同时,也丢掉了黑格尔自然观中所包含的合理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是丢掉了黑格尔关于劳动中介性的观点,因而看不到人通过劳动活动对自然界的能动改造及其引起的自然界的巨大变化。在他那里,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过是两个自然物之间的关系,亦即自然界同自身的关系。因此,费尔巴哈仅仅只是从直观的角度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是非历史的、抽象的。与费尔巴哈完全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承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于人类的优先地位,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而且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关于劳动中介性的观点,确立了从实践出发去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既从实践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分化与对立,又从实践去探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真正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部奥秘,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之上的,实践的观点同样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首要的根本的观点。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对旧的哲学自然观、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自然观的积极扬弃。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恩格斯说马克思和他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运用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唯一的人。
应该说,早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马克思、恩格斯就已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些基本思想。然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集中而系统的阐发却是在写作于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简称《劳动》)一文中完成的。这其中的原因,恩格斯本人曾作过说明,那就是“要确立辩证的同时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需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3]。也正是基于这一需要,70年代以后,恩格斯先后用了8年时间力图“使自己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来一次彻底的”“脱毛”[4],并在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发展新成就的过程中对自然界的辩证法作了艰苦的探索。《劳动》一文就是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和自然界的辩证法有了较深入的研究之后写成的,也就是说,恩格斯在《劳动》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系统阐发是建立在他对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的概括和总结、对自然界的辩证法的深入探索的基础之上的。
值得着重指出的是,我们反对把恩格斯的自然观或恩格斯所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归结为自然辩证法理论,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不重要,而是说相对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确立而言,对自然辩证法的探索本身并不是恩格斯的目的,他的这一探索乃是要为系统地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奥秘提供正确的方法论基础。正如恩格斯本人所说:“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只有不断地注视生成和消逝之间、前进的变化和后退的变化之间的普遍的相互作用才能做到。”[5] 因此,没有对于自然辩证法的深入研究,没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依托,也不可能有恩格斯在《劳动》一文中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深刻阐发。明确这一点,不仅有助于我们认清恩格斯的自然观或恩格斯所阐发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有利于廓清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理论的种种歪曲和误解。二被编入《自然辩证法》一书中的《劳动》一文,原是恩格斯为他计划中的另一部著作《奴役的三种基本形式》所写的导言。后来,恩格斯曾把该文的标题改为《对工人的奴役。导言》。由于该著作没有完成,恩格斯最后给他已经写成的这篇导言加上了现在这个标题,并把它放进了《自然辩证法》一书手稿的第二束材料中,该束材料的标题为《自然研究和辩证法》。有意思的是,单独地看,无论是《自然辩证法》手稿第二束材料的标题《自然研究和辩证法》,还是这篇论文的标题《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都不足以充分地反映该文的内容,但如果将这两个标题联系起来并将后者置于前者之下,那么该文的主题就一目了然了,那就是要立足于生产劳动这一人类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来阐明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法。换句话说,在《劳动》一文中,恩格斯所系统地阐发的就是一种以实践观点为基石、以自然辩证法理论为方法论依托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首先,恩格斯具体地考察了人类的起源亦即人与自然的分化过程。
人是怎样产生的?《旧约全书·创世纪》上说,人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6]在人类的起源问题上,西方思想史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就是这种基督教神学的上帝创造说。与此不同,黑格尔曾以哲学的方式来看待人类的起源问题。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他在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人类是通过劳动而自我创造和自我生成的这样一个卓越的思想。虽然由于其唯心主义的哲学前提、特别是由于其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结为自我意识与意识的关系,黑格尔不可能真正科学地解决人类的起源问题,但他的上述思想却为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劳动》一文中,恩格斯汲取了黑格尔的上述合理思想,并充分地利用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所提供的材料,对人类的起源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解答。恩格斯指出,人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是从高等动物即类人猿进化而来的,而劳动就是人类借以从自然界分化独立出来的根本力量。他说,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7]。由于劳动,猿类不发达的手逐渐变成了人手,并且愈来愈自由,愈来愈灵巧,愈来愈完善。而“随着手的发展、随着劳动而开始的人对自然的统治,随着每一新的进步又扩大了人的眼界。他们在自然对象中不断地发现新的、以往所不知道的属性。另一方面,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支持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一句话,这些正在生成的人,已经达到彼此间不得不说些什么的地步了”[8],于是产生了语言。“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脑就逐渐地过渡到人脑”,而“随着脑的进一步的发育,同脑最密切的工具,即感觉器官,也同步发育起来”[9]。“脑和为它服务的器官、越来越清楚的意识以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劳动和语言,为这二者的进一步发育不断提供新的推动力。”[10]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特别是随着劳动的进一步发展,人最终脱离了动物界,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
其次,恩格斯深刻地分析和说明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问题也就是人的本质特征问题。应该说,这一问题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时候就已得到了正确的解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曾深刻地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不过,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需要结合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方面加以具体阐发,因为人的本质正是通过人与世界关系的不同方面表现出来的。
在《劳动》一文中,恩格斯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待人的本质问题的,就是说,他是从与自然的关系上来分析和说明人的本质或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的。他所讲的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实即人和动物在与自然的关系上的本质区别。恩格斯指出,动物通过它们的活动也改变外部自然界,动物也具有从事有计划的、经过思考的行动的能力。“但是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地球上打下自己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12]“如果说动物对周围环境发生持久的影响,那么,这是无意的,而且对于这些动物本身来说是某种偶然的事情。而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13]“一句话,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14]在这里,恩格斯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并在与动物的比较中对人的本质的论述,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是完全一致的,是对马克思这一论断的具体化,因为“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在我们看来又是什么呢?是劳动。”[15]
再次,恩格斯还精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
在恩格斯生活的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和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所导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已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表现出来。对此,恩格斯表示了深切的关注,并从哲学自然观的高度作了分析。他指出,人类通过劳动不仅从自然界中分化独立出来,而且也确实实现了对自然界的支配和统治,“但是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16]针对当时在欧洲和美洲的许多地方出现的因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采而导致的水土流失等生态破坏现象,恩格斯严重地警告道:“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17]也就是说,人类对自然界的支配和统治必须建立在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否则,就会出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就会招致自然界的报复。
恩格斯指出,要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首先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克服那种对于自己支配和统治自然的行为后果的短视,尤其是要克服那种“自古典古代衰落以后出现在欧洲并在基督教中取得最高度的发展”的、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18]。“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习常过程所作的干预所引起的较近或较远的后果”[19],并愈来愈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因而也学会并有可能去支配和调节我们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仅仅有认识还是不够的。”[20]这是因为,出现人与自然的矛盾,不仅有属于人类认识不完善方面的原因,而且还有属于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不合理方面的原因。“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在西欧现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充分。支配着生产和交换的一个个资本家所能关心的,只是他们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效益。”[21]“西班牙的种植场主曾在古巴焚烧山坡上的森林,以为木灰作为肥料足够最能盈利的咖啡树施用一个世代之久,至于后来热带的倾盆大雨竟冲毁毫无掩护的沃土而只留下赤裸裸的岩石,这同他们又有什么相干呢?在今天的生产方式中,面对自然界以及社会,人们注意的主要只是最初的最明显的成果”[22]。因此,要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对我们的直到目前为止的生产方式,以及同这种生产方式一起对我们的现今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23]。
综上所述,在《劳动》一文中,恩格斯分别从人与自然的分化过程、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与自然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等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作了系统的阐发。其中,如果说在前两个方面恩格斯主要是着眼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过去和现在的实然状态的正确揭示和描述的话,那么,在后一方面,恩格斯的分析更带有面向人与自然关系的未来发展和应然状态的规范意味。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这一规范性分析,深刻地表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与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与整个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学说是高度一致的。三恩格斯的自然观或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系统阐发,是建立在19世纪以前人与自然关系的实际状况和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的基础上的。但是,这一理论本身却具有普适性。特别是恩格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性分析,亦即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途径的阐述,在今天更是具有突出的时代意义。
在恩格斯所生活的19世纪,虽然伴随着近代工业技术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已经引起了自然界的报复,但总的来说,那时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尚未充分地展露出来,也还没有引起

相关文章

  • 有后妈就有后爸,有亲妈就有亲爸的”

    都听过有后妈就有后爹这句话,这蕴含什么样的道理?话说明朝嘉定县,有一位妇人,16岁时就出嫁了。
    婚后,她和丈夫情深意长,没几年就生下了一双儿女。谁料天公不作美,这种夫妇恩爱、儿

    2024-03-30
  • 遇到想不通的事,会反复想。感觉科学
    遇到想不通的事,会反复想。感觉科学

    睡觉的时候,老是想其它事情,而睡不着怎么办一,有时候身体不好,尤其是影响到神经系统,就爱失眠. 二,心里有事儿,压力大,比如想追一个女生,心里有压力,会失眠,再比如第二天考试,压力很大,很

    2024-01-12
  • 请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请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

    请对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要求:从自我意识、需要与动机、人格特征、人际关系、恋爱观,学习等方?我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我认为还是可以的,因为在人际交往的过程里面,我现在

    2023-11-07
  • 科学家带他们去科考,那么嗨!8.15你也
    科学家带他们去科考,那么嗨!8.15你也

    许多国家都在南极有科考站,他们在那里研究什么?长久以来,南极地区一直是人类的生命禁区。其实在古代人类就有对两极地区的思考。正所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说的其实就是在中国北

    2023-11-03
  • 然而,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科学家们的努
    然而,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科学家们的努

    奇妙的克隆 课后题一、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 1.为了说明“克隆是什么”,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以时间的先后来写

    2023-09-27
  • 为什么有的人无法接受科学观念,对健
    为什么有的人无法接受科学观念,对健

    为什么有的人无法接受科学观念,对健康流言深信不疑一、在生物几千年的进化过程中,在其基因中保存了一种叫做“趋利避害”的系统。这个系统让生物在残酷的生存竞争环境中生存下

    2023-09-12
  • 本来可以取得良好成就,成为科学家,但
    本来可以取得良好成就,成为科学家,但

    在各个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科学家,有些为什么被多次提名却无法获奖?我们都知道,钱老是我国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之一,无论是他坎坷的回国经历,还是他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贫如洗、百废待

    2023-08-30
  • 如何科学的选择老人看书用放大镜
    如何科学的选择老人看书用放大镜

    放大镜选购方法 如何选购好的放大镜选购技巧如下:1、倍数小于10倍的放大镜种类最多,有小巧随手携带的,也有用于老人放大看书读报用的,10倍以下的放大镜只要质量可以基本可以放心

    2023-07-27
  • 快20岁一事无成怎么办?本来可以当科

    20岁一事无成,什么也不会该怎么办?20岁,黄金年龄,正是塑造人生之关键期,不要气馁。60岁碌碌无为的俯首皆是、大有人在。既然自己提出了这个问题,说明您是一个不甘平凡、寂寞的有理

    2023-07-22
  • 美漫一个男孩变成了半幽灵只有一个
    美漫一个男孩变成了半幽灵只有一个

    有一部动画片,小时候没看完,不记得名字了,情节是这样 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父母突然失踪了,然后被孤剧情简介这是一部法国的动画片,共52集。版本一:动画片讲的是姐妹俩的故事,妹妹叫

    2023-05-10